close

[閱讀心得] 吳哥之美/蔣勳

 

DSCF4507    本書最早出版於2004年是蔣勳到吳哥時寫給ming(當時在金邊整理傳統舞蹈的林懷民)的信一共二十封仔細介紹吳哥歷史、建築美學,以及蔣勳的體悟。今年重新撰寫序文以及附錄之後發行二版。

 

    九世紀末,耶輸跋摩一世遷都吳哥,在巴肯山興建了國家寺廟:巴肯寺。巴肯山不高(僅海拔六、七十公尺),卻可以環視山腳下吳哥王朝全部的建築。「沒有巴肯山的高度,或許看不到吳哥王朝原來是我靜坐時短短的一個夢」沒錯,吳哥王朝就像是一場美夢,曾經輝煌,現在卻成為廢墟。

 

    西元1191年,中國元朝派遣使者「周達觀」到了真臘,並且留下了一本詳盡的「真臘風土記」。最後這部書幾乎成為現今唯一一本,記錄強盛時代吳哥王朝的史料。大約一百年後,暹羅入侵真臘,吳哥王朝覆滅,瘟疫爆發,從此吳哥城被遺棄在荒煙蔓草中四百多年。1858年法國自然學家亨利憑著真臘風土記的翻譯本,發現了吳哥遺跡。

DSCF4504

 

 

    十九世紀楚於強盛顛峰的歐洲走進了吳哥廢墟,被古文明的偉大懾服。「他們想佔有美,他們用最貪婪粗暴的方法掠奪美,霸佔美,試圖把美占為己有」就像對待中國敦煌的古文物,砍下,帶走。

 

    直到1960年代,法蘭西遠東學院計畫修復,然而此時法國殖民結束,柬埔寨獨立,內戰爆發。原有的修復編號被毀,技術人員被殺,對吳哥遺跡又是一次傷害。「文明需要延續,然而天災人禍一再打斷文明,好像總是要重新開始。」

 

    吳哥皇室最早信仰印度教,因此吳哥的建築都在尋找人的定位。吳哥寺前長達475公尺、寬9.5公尺筆直的大道,像是透視上兩條尋找焦點的線,聚焦在聳立的塔寺,象徵君主與神權合而為一的虛彌山。「吳哥寺不斷用空間來塑造建築的力量,像宋畫的留白。」

 

DSCF4518 

  是什麼安慰人民的心靈?或許是巴揚寺高棉的微笑。寺廟高處四十九座高塔上,一百多面肅穆的微笑,像是出日水面上升起的蓮花靜靜綻放。映照著寺廟四周乞討者和殘疾者的笑容。「坐在一尊殘毀的佛像下,佛像仍然低垂眼簾,閉幕冥想沉思,嘴角微微淺笑。不知是深情還是無情,不知是悲憫還是譏諷,不知是領悟,或是早已遺忘了人間。」

 

    蔣勳在序文裡提到,這幾年吳哥當地到處有盜版。「吳哥的孩子窮困,如果可以藉此賺一點錢,也是好事吧。我自己每次被孩子圍繞,也買幾本,算是結緣。」或許正是這表情,鼓舞了難民,感化了遊客。「那微笑成為成是高處為一的表情,包容愛恨,超越生死,通過漫長歲月把笑容傳遞給後世。」

 

    十三世紀,吳哥改信大乘佛教,建築與雕刻開始轉變。古印度教中的神話,審判大神牙麻、猴王哈努曼、濕婆等雕刻,逐漸轉化為一尊尊佛像,高棉的微笑便在此時誕生。「吳哥城像一部佛經,經文都在日出、日落、月圓、月缺、花開、花謝。生死起滅間誦讀傳唱,等待個人領悟。」

 

    當吳哥強盛的古文明成為廢墟,漫天蝴蝶舞起時,強盛時期的君王他的身體是否可以如此輕盈?「而我們的肉身,可以轉化為一朵無慮的花,在無常的風中搖曳流轉?」

 

    「吳哥使每一個人走到廢墟現場,看到存在的荒謬,或許慘然一笑。」

 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照夜白 的頭像
    照夜白

    白馬入蘆花

    照夜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